文/吴胜慧 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
博物馆对多数人而言,或许是有点深奥、有点距离感的存在,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频繁造访的场所。但人们在规划国内或海外旅游时,为了探索当地文化、新知及增添乐趣,博物馆反而常常列入参访行程之中。博物馆做为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等文物收集、保存、维护的机构,同时具备研究、收藏、教育、展示的功能,人们也透过观赏这些文物,进而学习、了解并拓展视野,同时博物馆也达成文明传承使命。
以往博物馆的参观方式,通常是依照导览路线静静地驻足观赏,展品与参观者之间往往是单向无互动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文物保存方式除了原物典藏外,可透过将文字、照片和影像等数位化传输方式储存,再利用人机介面的显示装置和参观者互动,除了弥补参观者无法碰触相关文物的遗憾外,更可增添趣味性。其实已有许多博物馆,将显示器应用於馆内设施、常设展或是特别展览之中,活用数位科技让展览变得生动有趣、增加探索的意愿,也提升参观者感受性与满足度。
欧美博物馆善用智慧显示
智慧显示科技导入博物馆的最佳典范,首推备受获奖肯定的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。其中,ArtLens Wall(艺术馆藏墙)最具代表性,长宽约12.19×1.52公尺的互动式多点触控墙是由150个MicroTiles模组式LED显示器所组成,可显示目前永久馆藏4,200到4,500件艺术品,每40秒变更一次,并额外提供主体展品专题讯息。互动模组提供多用户操作功能,支持轻弹、捏合、旋转、滚动等不同手势,并以软体预防衣物等外在因素造成操作意外。参观者能与馆藏墙随性地互动并点选馆藏品故事与说明资讯,大幅提升体验感。
在特别展览方面,美国华盛顿州军事博物馆以「Why War: The Causes of Conflict」为主题展出战争史上重要文物与内容,并采用多媒体形式提供数位互动体验。展览内容本身探讨美国历史上军事对抗的根源,参观者受到挑战并参与冲突模拟场景。展区内的媒体显示器装置,包含8个相连的98寸互动触控萤幕,可探寻和发现美国8场战争之重大冲突起因、背景、事件;入口处2台数位动态看板可预览特展内容;4座被称为冲突模拟器指挥站的触控萤幕,让参观者扮演世界领袖角色并於改变世界情境中做出关键选择;1座60寸触控萤幕显示冷战时期核热图时间轴;6座桌上型触控萤幕展示着世界战争年表,可了解战争对关键人物、士兵、妇女和儿童的影响。
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在数年前进行入口大改造时,於新增入口「布拉瓦特尼克厅」(Blavatnik Hall)内设置一座多功能、大型数位自动售票机。这座售票机是由8个 55寸触控液晶显示器并排连接而成。每一个触控显示器都配备晶片和密码阅读器和打印机,可作为自动售票萤幕单独运行,也可作为大型影像墙统一运行,显示馆内相关活动、展览内容、地图和导览资讯。另外,在馆内墙面配置6个数位看板提供当日特定展览和活动等讯息,以减少参观者错失的遗憾。
台湾智慧显示应用急起直追
值得一提的是,前年我国国立故宫博物院,於北部院区导览大厅建置亚洲最大的智慧文物互动导览墙及轮播墙,结合故宫数位典藏和国内厂商研发的显示互动技术。长达12公尺互动导览墙由20片55寸高解析度、极窄边框液晶显示器拼接组成,大面积触控萤幕搭配红外线感应设计,可同时让多人经由点选、拖拉、滑动等手势浏览故宫文物数位图像、影片、动画、360度环物模型、书法互动释文等。轮播墙则位於导览大厅两侧,分别由4片55寸液晶显示器拼接而成,透过萤幕播放北南院区当期展览与重要活动讯息,方便参观者掌握动态。
透过智慧显示科技的导入,已打破对博物馆既有固化和疏离的印象。由原本单向静态走向互动,让展品不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感受。智慧显示科技的运用不是取代而是辅助和加乘作用,利用智慧显示技术提供资讯和说出展品故事、彰显其艺术文化价值,引导参观者深入探索与增加对艺术知识和理解。伴随智慧显示科技的进步,可让失窃的艺术品藉由数位保存再现於显示器上,又例如裸视3D、透明显示、手势控制、眼部追踪等多项技术研发,将可让博物馆进行更多元的创新呈现,强化观展体验。未来在智慧显示科技与展品融合和展览设计更进一步优化下,将能带动人们持续走入博物馆体验并充实育乐生活。